社區和社群有區別嗎?
不繞彎子直接說觀點,社區和社群沒區別,就是一個東西。
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中社區的定義:社區(德語:Gemeinschaft、法語:Communauté、英語:Community)也亦稱社群=、共同體或禮俗社會,是由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指與“社會”(Gesellschaft,或曰法理社會)相對的通過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建立起來的人群組合。后來也指:因為共享共同價值觀或文化的人群,居住于同一區域,以及從而衍生的互動影響,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單位。
劃重點:社區亦稱社群,英文都是Community。
可以看出維基百科對社區的定義指的還是實際生活中的社區即所謂小區的概念。
而在我們多年的網絡生活中,社區一詞已經不止局限于實際生活中了,我們也稱知乎、豆瓣等為社區。
那么這個社區又是什么意思呢,用什么詞來表達?
維基百科對這樣的網上社區也有一個定義:
虛擬社區:又稱電子社群或電腦社群,是互聯網用戶交互后,產生的一種社會群體,由各式各樣的網絡社群所構成。
所以:無論說指代的環境背景是現實生活還是虛擬世界,社區和社群都是同一個概念。
只不過我們平時不說虛擬社區這么拗口的詞,用社區一詞代替,但是我們討論的所謂社區一直都表示的是網絡上的虛擬社區。
沒區別證據之《社群營銷》中的社群概念:
最近看了社群營銷一書,社群是書中一直在圍繞和闡述的話題。不過通書大多是在講解IM層面的設群的概念
書中說明的社群的幾大構成要素:
- 同好,它是社群成立的前提。
- 結構,它決定了社群的存活。
- 輸出,它決定了社群的價值。
- 運營,它決定了社群的壽命。
- 復制,它決定了社群的規模。
一遍遍細品后的內心os : 這說的不還是社區嗎?拿貼吧舉例。
- 同好:貼吧上有各種不同興趣的吧,不說每個獨立的興趣吧,整個貼吧用戶都有共同的愛好:看帖、發帖;
- 結構:貼吧有吧主有管理員、有提問題的人、有回答問題的人,結構層級清晰;
- 輸出:吧友持續發帖沉淀內容,不用多說;
- 運營:管理員、吧主負責貼吧環境,出現違規可以刪帖;
- 復制:任何時候可以創建新吧并重復以上四點要素內容;
這個理論不只可以套到貼吧上,放到豆瓣、天涯等任何一個BBS身上亦可。
至今沒有看到關于社群的理解和解釋套不到社區上的,對此我也很蒙圈。
PS:維基百科的虛擬社區定義
虛擬社區一詞在Howard Rheingold于1993年出版的“虛擬社區”一書被介紹。Rheingold在其著作中指出虛擬社區系源自于電腦中,介傳播所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是一種社會集合體(Social aggregation),它的發生來自于虛擬空間上有足夠的人、足夠的情感、與人際關系在網絡上長期發展。
Rheingold認為虛擬社區是一群人在網絡上從事公眾討論,經過一段時間,彼此擁有足夠的情感之后,所形成人際關系的網絡。
Rheingold(2000)認為虛擬社區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并有以下四種特質:
- 表達的自由;
- 缺乏集中的控制;
- 多對多的傳播;
- 成員出于自愿的行為。
可以看出維基百科中對虛擬社區的定義更寬泛,連國內網上常見的“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條件要求都沒有。
虛擬社區的幾種形式(詳見維基百科):
從這個表述可以推出,IM算虛擬社區嗎?算。聊天群算虛擬社區嗎?算。這點倒是和《社群營銷》中一直講的聊天群組對應起來了,只不過群只是虛擬社區的一種。
PS:百度百科的網絡社區定義
百度百科中的網絡社區詞條含義基本等同于維基百科的虛擬社區詞條。
總結要點如下,詳見百度百科:

排除了網絡帶寬、域名這些是個網站和應用都有的東西外,構成虛擬社區的幾大要素為:
個人空間+公共場所+社交+社區認同
由此推想:IM確實可以算社區。但是個人和個人的私聊不構成社區,因為沒有公共場所和公共服務。但是在群中,因為群成員發出的群消息構成了群的公共空間,加上對于群的認同感這一因素,群便是社區。
綜上,個人看法:
- 社區即社群;
- 不論社交的形式如何都可促進形成社區;
- 社交是社區的不充分但必要條件。
聲明:本文由網站用戶維維發表,超夢電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